弘扬家庭美德 · 争创文明雄安
家风正则国正 · 家教立则国立

寻根问祖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312-5331550

雄安家谱文化网

服务电话:0312-5331550

邮 箱:xajpyj@163.com

地 址:安新县建设大街161号

网 址:www.xajpwhw.com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 页 > 寻根问祖 >

我们从哪搬来的 ?

2020-07-15
3793次

小兴州考

--摘自民国伊人镜编《新安志》

吾乡大姓据各宗谱,均注明永乐初迁自小兴州,或山西洪洞县,父老传闻各说互异,且有谓小兴州即洪洞属地,混而为一,颇难徵信,心窃疑之。曩尝随轺经洪洞凡五次,询土人并无小兴州地名,又尝就热河承德府幕阅《府志》,往来滦平县境,上稽正史并参考地理家名著,始可信其地之所在,灼然无疑,兹附于邑志贡之乡人焉。

《元史 地理志》:兴州,唐为奚地,金初为兴化郡,隶北京,后为兴州,元中统三年,属上都路,领县二:兴安、宜兴。

又,文宗纪致和元年八月,升宜兴县为州。又,滦平县有元大历中宜兴州所建太平王得胜碑,其文云:天下既定,奉升县为兴州。元纪合元志失载。

又,顺帝纪至元五年四月,革兴州兴安县,志亦遗之。

《明史》永乐元年二月,改营州左护卫为隆庆左卫,右护卫为隆庆右卫,中护卫为宽河卫,三月调营州左屯卫于顺义,右屯卫于蓟州,中屯卫于平谷,前屯卫于香河,后屯卫于三河,设左右中前后五所,仍隶大宁都司,三月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保定始以地畀乌梁海。

《明实录》:永乐元年十一月,命新昌伯唐云领军小兴州、大兴州,东接牛岭、会州、塔山诸处屯种,北勿出会州,西勿过千户寨;又,《英宗实录》称:正统九年讨三卫,经大小兴州过神树,破之于全宁及虎头山。

明《一统志》:宜兴废县在灵州堡东四百五十里,兴安废县南至古北口一百三十里。

《昌平山水记》:大兴州至密云县曹家寨东北距古北口可三日程,小兴州至古北口外九十里。

《承德府志》:宜兴故城在兴州西。《金史》:本兴化县之白檀镇,泰和三年置宜兴县,属兴州。元因之,致和初,燕帖木儿以脱脱不花守古北口,与大都兵战于宜兴是也。明初县废。今滦平县西北七十五里,以旧有兴州故,俗称此为小兴州,明初改置宜兴守御千户所,永乐初废,今土人犹称其地为兴州,有舍利塔,拉川经其地亦称为兴州河,迆南三里为小城子,盖宜兴故址也。元时,宜兴界西抵丰宁县之正黄旗,东抵承德府之五指山,而小城子适当其中,知即为宜兴故治。

案:明大宁都司所辖屯卫,据《明史》:实自永乐初迁其部民,自古北口外分布安插于今京兆保定各属县。考《实录》:又以大小兴州之名著于史官,盖自金置兴州,元于附郭置兴安,又析置宜兴县于今小城子,土人因名兴安为大兴州、宜兴为小兴州。明永乐初,靖难师起,率精锐南下,蒙古乘衅遂尽复漠南三卫之地,明初沿元置郡县,并新设营州,辖境次第陷落,北番尽撤,是以有迁民之举,时南都初定,虽遣唐云领偏师北出,其土地已为蒙古所据,史官仅据诏敕纪其行师方略及屯垦界限,其地已非明有,沿当时俗称,故复著大小兴州之名,至英宗虽出师深入,仅经大小兴州获小捷,未几土木之变,终明之世遂沦为异域,殊可惜也。热河《承德府志》乃有清乾隆朝敕撰,出自随扈侍从之臣、地理家诸名宿之手,故考据精博,其地皆访之故老,得之目验,知小兴州确在今滦平县西北七十五里之小城子,然后知若溪二顾擅地学专家之名,传闻臆断,固不足据,而以小兴州在洪洞县境尤为郢书燕说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