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史话》序
王守春
2017年 4月 1日,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 印 发 通知,决定设立河 北 雄 安新 区。这是 以 习 近 平 同 志 为 核 心 的 党 中 央 做 出 的 一 项重大 的 历 史性 战 略选择,是继深 圳 经济特区和上 海 浦 东 新 区 之 后又一具有 全 国意义的 新 区,是千年大计、国 家大事。我想,这是一个重大事件,不仅会对京 津 冀 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会使我国经济社会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同时,我认为“雄安”这一名称朗朗上口。最初,我只是从字面上解读,认为这一名称是将新区所涉及的3个县中的雄县和安新2个县的县名的第一个字取来命名 的,但当我在拜读了《雄 安史话》一书后,对“雄安”这一地名有另一种解读。我认为“雄安”二字反映了这一地区的历史,是这一地区历史的浓缩,这一名称取得非常妙。 “雄”有英雄、英雄气概、英雄豪气、勇敢、勇气、勇敢精神等含义;“安”则有安定、安宁、平安、和平、安逸、安详、安置、安居等含义。“雄”和“安”两字所表达的含义正是体现了雄安地区的历史特点。 第一,“雄”字表达的内涵,在这一地区的漫长历史时期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例。 早在战国时期,今天的河北省大致为燕国和赵国的地域,而雄安地区那时正是燕国和赵国的边境地带。燕赵文化在这里交汇,这里又被称为燕赵文化集中发祥地域。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 记》的《货殖列传》中指出燕赵地区人们“好气、任侠”“悲歌慷慨”的性格特点。所谓“好气、任侠”,就是豪气,侠气,或豪侠之气;所谓“悲歌慷慨”,就是悲壮、壮烈之意。司马迁对燕赵之地人们性格的概括,可由他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记载的荆轲的事迹体现出来。战国末年,秦国要吞并燕国,为了不被秦国吞并,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秦国在打败燕国统一华夏大地后,开始称皇帝,故称秦始皇)。太子丹等一行人在燕国的边境易水送别荆轲时,送行的众人都全身白色素衣,悲壮地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真是悲歌慷慨。易水就位于今雄安新区境内。后来,《隋书·地理志》中称燕赵 地区“俗重气侠”“故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其中的“幽”大致相当今京津及周边地区,“并”大致相当今山西省。唐代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苏东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皆是。” 曾国藩在《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中说:“前史称燕赵慷慨悲歌,敢于急人之难,盖有豪侠之风。”我认为,用“慷慨悲歌”和“豪侠之 气”来表示或概括燕赵文化的特点和燕赵人的性格,还嫌不够。实际上,荆轲在易水之畔和众人告别时,也知道此去的结果是有去无回,但他为了燕国不被秦国吞并,却义无反顾地毅然前行,去执行刺杀秦王的使命。我认为,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是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是一种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在后来的漫长历史进程中,这种精神一直传承延续,每遇到敌人来犯或战争,雄安地区的人们都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奋起战斗,不怕牺牲,抗击敌人。 在北宋时期,这里是北方的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与宋朝的边境地带,辽国的骑兵屡屡侵扰中原地区,北宋皇帝面对辽国的攻势,表现懦弱,而处在抗击辽国前线的雄安地区的人民,则毫无畏惧,创造出多种办法英勇抗击辽国骑兵,如将白洋淀和其东面的一系列湖沼连通起来,形成一道骑兵不能过、船只不能行的“水上长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宋代时期修建的规模庞大的古地道,是军事史上的奇迹,是这里人民英勇抗击辽军的有力物证。在与辽军对抗中,这里出了不少英勇抗击辽军为国捐躯的传奇英雄故事,如杨家将的故事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巨大牺牲。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仅在册的雄县、容城、安新3县革命烈士就有4417名。 纵观历史,这些延续不断的慷慨悲歌的豪侠之气和为国家为人民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燕赵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拼搏奋斗的精神力量。 第二,“安”字的内涵在雄安新区的漫长历史中也多有表现。 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众多遗址,其中有距今约10000多年前的保定市徐水区南庄头遗址,该遗址中发现的陶片,曾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陶器,虽然后来在浙江省浦江县发现时代相仿或稍早的上山遗址,在该遗址也发现陶片,但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仍然有着重要地位。为什么先民很早就在这里居住生存,为什么新石器时代这里会有众多遗址呢?这是和这里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古代在这一地区西面有森林茂密的太行山,山前有开阔平坦的土地肥沃的大平原。更为重要的是,古代这里有众多河流,这些河流汇聚形成水域辽阔的湖泊,即古白洋淀。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里既可进行农业种植,又可进行渔猎,这里成为先民安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留下众多遗址。 雄安西部紧邻的地域还是黄帝“合符釜山”的地方。所谓“合符”,就是会盟,“符”是古代会盟时的信物。黄帝“合符釜山”,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黄帝在打败蚩尤之后,与诸多部族首领们在釜山会盟。他们推举黄帝为最高统领。从此,华夏大地结束了部族之间长期的纷争,得到统一,天下太平,中华民族得以发展,黄帝因此获得“人文初祖”的称誉。虽然学术界关于黄帝合符的“釜山”,其位置存在多种说法,但我倾向于本书作者 观点。黄帝与蚩尤在今北京西面的涿鹿大战,将蚩尤打败,因蚩尤的部族主要活动于黄河下游地区,因此,黄帝在打败蚩尤后,必然乘胜追击蚩尤的残余势力,其追击的路线必然是沿太行山东侧自北向南推进,这里是其必经之地,很可能最后在该区域内将蚩尤的残余势力打败。因此,与部族首领们在这里会盟是极有可能的。在历史上动荡的非常时期,这里又是避世避乱之地。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很多的经典著作被焚毁,许多文人被杀害,但传承《诗经》的几位学者躲过此劫难,《诗经》被传承下来。今天我们能读到《诗经》这部伟大著作,虽然有毛亨和毛苌叔侄的功劳,但也应感谢这片圣土。 历史上,游牧于北方草原地区的民族,曾多次或主动地向中原地区迁徙,或者他们向中央政府归顺,这里曾是他们被安置之地,他们在这里安身立命,并最后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虽然在战争时期这里的人们表现出坚强勇敢的英雄气概和富于斗争精神,但爱好和平自古也是这里的特点。在北宋时期,北宋和辽国起初战争不断,后来,于公元1005年1月,宋辽在今雄安新区境内签订书面盟约,史称“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的长年征战,开启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局面。在这一期间,宋朝在这里设立“榷场”,开展“边境贸易”,为促进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这里的人们也利用这一和平环境进行建设,使这里的经济社会得到很大发展。同时,“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使者往来频繁,这里成为大宋使者“出境”和返回的驻足停留休整之地。这些使者中,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学者,雄安地区给他们留下美好印象,使他们大发诗兴,留下许多描写和赞颂这里的自然和人文的诗篇,成为这里的一段佳话,为这里的历史文化留下厚重一笔。这里还是文化之乡。特别是全国大一统的元明清时期,有着安定的社会环境,这里又是京畿地区,受到京城文化的影响,还由于有众多河流和白洋淀等众多湖泊,不仅使这里有着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还使这里成为水陆交通枢纽,有着繁忙的商贸经济和浓郁的市井文化,孕育出诸多文人学者,如明末清初有“北方孔子”之称的 著名学者孙奇逢等。可以说,这里是“燕赵风骨,地杰 人灵。” 今天,“雄安”一称赋予这里以时代含义:“雄”意味着新区的设立,为人们创业提供了一片热土,但在这里的创业,需要发扬燕赵精神,发扬英雄气概和豪侠精神,发扬勇创拼搏精神;“安”字意味着这里的良好生态环境,特别是有美丽的白洋淀,又是人们安居和旅游休闲之地。《雄安史话》作者依据迄今所取得的有关该地区的丰富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并查阅和充分发掘历史文献,包括正史、大量地方志以及许多文人的诗篇,以优美流畅的文笔生动地勾勒出其悠久而复杂的历史脉络,展现 出这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我还想特别指出,虽然雄安新区各个县有不同时期的县志,可以供人们了解各县的历史和文化,但雄安新区作为一个整体,特别是作为一个新设立的行政区域,也还是需要一部全面介绍它的历史和文化的著作。《雄安史话》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是全面认识和了解雄安新区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好书,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但该书也有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很有兴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希望《雄安史话》对于广大读者认识和了解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有所裨益,对于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有所贡献,希望雄安新区建设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王守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