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家庭美德 · 争创文明雄安
家风正则国正 · 家教立则国立

家谱故事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312-5331550

雄安家谱文化网

服务电话:0312-5331550

邮 箱:xajpyj@163.com

地 址:安新县建设大街161号

网 址:www.xajpwhw.com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 页 > 家谱故事 >

孔氏家风,仁爱传承

2020-06-16
2815次

家谱背后的故事之一

孔氏家风,仁爱传承

——雄县孔码头村孔氏家谱


雄县孔码头村孔氏家族,系儒学圣祖孔子第五十七世嫡传后裔,第一代先祖名叫孔郎,在明洪武年间随燕王朱棣扫北有功,被封为世袭锦衣卫指挥,并把孔码附近的田地赏赐给他。于是孔郎就带着儿子孔兴、孔旺北迁于赵王河边,建立了孔码头村。族谱记载,孔码头村原有“孔氏家祠”“节孝牌坊”等建筑,因年久失修而损毁。2014年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辉与雄州孔氏家族集资重建了雄州孔氏家庙。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码头村孔氏族谱作为其中一支引人注目,怀着对儒家文化的敬仰之心我们前去拜访。还没进村,一块竖立在村口刻有“孔家码头村”的巨石便映入眼帘。此行我们要见的人名叫孔德玉,是孔码头村孔氏族谱的持有人。寻到他家时,孔德玉已提前把成摞的族谱摆了出来,带着我们翻看它们时戴着手套十分爱惜。

孔德玉性格内向,但讲起族谱来滔滔不绝,宋金时期,南北对峙,由于社会剧烈动荡,“衍圣公”出现了南宗与北宗,孔家码头孔氏属南宗衢州派,身为全国第五次续修孔子世家谱编纂委员会委员的孔德玉跟我们唠起2012年他到衢州南宗家庙祭拜祖先的故事,描述起自己在庙里机缘巧合见到孔子七十五代奉祀官孔祥楷的情景时还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名曰衍圣公,民国后改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祥楷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南宗孔家奉祀官,在衢州鼎鼎大名)。

孔德玉对家谱最初的记忆是在幼年,20世纪70年代农村生产队搞副业熬糖稀,旧家谱被用作了包装纸,他无意间看到了纸上的家谱人名,也是在那时萌生了传承族谱的种子。提起孔家码头孔氏族谱的续修,孔德玉的大伯功不可没,一百多本孔家族谱在“文革”期间因破四旧被收走了,当时多亏了孔德玉大伯孔令怿,身为大队会计,冒着巨大风险保护了残存族谱。孔码头村孔氏家族自始祖至今已有二十余代,历经六百余年,其间因参军、为官、经商等原因迁徙、外迁人数众多,为了编续族谱,孔令怿在80年代走村串户寻找孔氏后人,为修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德玉现在还保存着大伯当年的手写稿。孔令怿在临终前将族谱交到了孔德玉手里,至此他便接下了编续族谱的重担。孔德玉是高中学历,这在70年代已是不得了,常年在外做生意的他走南闯北,会利用工作的间隙依靠一些线索去寻找孔氏后人,有趣的是大家由于彼此并不相识只好以手中拿份报纸当作联络信号。

一件件小事儿汇聚成了这些修谱人的感人篇章,修谱作为家族精神的传承,是对祖先和家族的尊重和传续,无中找有,有中找根是每一位像孔德玉这样的修谱人始终不懈努力的目标。临行前,孔德玉带着我们参观了村东的雄州孔氏家庙,二进院结构的它气势恢宏,独具古典韵味,如今每年的清明节和孔子诞辰日9月28日这里都会举行祭孔典礼。

国之有史,所以垂范;家之有谱,所以传古;谱之有德,所以报国。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家谱的展示,让人们获得了最宝贵的东西——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家谱的展示,令普通民众的家国情怀得以彰显,令雄安好家风得以传承弘扬,唤起广大民众热爱家乡、全力建设美好家园的新活力。

于此,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平台运营:淀之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编       辑:刘卫宁


1


标签